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初建時名稱為“國家海洋局海洋儀器研究所”,1983年改為“國家海洋局海洋技術研究所”,2001年經中編辦批準更名為“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始建于1965年,是國家海洋局成立之后組建的第一批直屬公益性事業單位。長期以來擔負著我國海洋觀測技術研究,為海洋調查監測、執法管理、公益服務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保障、技術支撐的職能。40年來,我們在國家海洋局的正確領導和兄弟單位及社會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經全體職工的共同努力,由創建之初的一個專門從事海洋儀器研制,提供常規單項技術服務的專業性研究所,現已發展為人才濟濟,學科齊全,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的國家級業務中心。
目前,我中心有科技人員350名,其中,知名專家25名,研究員、教授級高工42名,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110名。中心設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具有碩士授予權。建有海洋遙感、聲學、光學、化學、浮標、臺站和系統集成等專業實驗室,已在CTD測量技術、海洋水聲探測技術、浮標潛標技術、星載遙感器定標與數據真實性校驗技術、海洋臺站自動監測技術、海洋動力環境立體監測系統集成技術、海洋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以及水質監測技術成為優勢領域,并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七五”以來,我中心已取得國家和部委級科技成果200多項,其中一批技術成果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些技術與成果,在我國的海洋綜合管理、權益維護、科學調查、公益服務和國防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保障和促進我國海洋工作及海洋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F我中心已成為發展國家海洋高新技術的主力軍和國家海洋局履行職能及海軍能力建設的重要技術支撐單位。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隨著我國海洋事業的蓬勃興起,我中心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不平凡的歷程。
上世紀60年代初,為改變我國海洋觀測、調查技術落后,國產海洋儀器設備幾乎空白的狀況,在國家海洋局的統籌和海軍及方方面面的通力協作下,組織實施了第一次全國海洋儀器會戰。并于1965年8月1日經國家海洋局和中央軍委批準,在天津成立了專門從事海洋儀器研制的機構 海洋局海洋儀器研究所。創始之初,只有52名工作人員,工作和科研條件十分艱苦,但全員職工艱苦奮斗、兢兢業業,先后研制出純機械式的壓力式驗潮儀、印刷海流計、光學測波儀等20種海洋環境監測儀器設備,從此拉開了我國自主研制海洋儀器的序幕。
70年代,為滿足經濟發展,海洋科學研究和國防建設的需要,國家海洋局集中了全國120名專業技術人員,并由我中心負責具體組織實施了第二次全國海洋儀器大會戰。
在這次會戰中,確立的主攻方向是發展電子化、自動化、部分智能化的海洋儀器及臺站和船用監測系統。經數年的努力,取得了1000米自容式STD記錄儀、電極感應式實驗室鹽度計、電磁海流計、浮子式驗潮儀、航空紅外測溫儀等一批填補國內空白,達到當時國際水平的成果。通過這兩次全國性的海洋儀器會戰,既填寫了我國自主開展海洋觀測技術及海洋儀器設備研制的歷史,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一支不畏艱難、勇于吃苦,甘于奉獻、能打硬仗的專業科技隊伍,為加快我國海洋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80年代,我國的海洋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海洋技術在海洋開發、監測、科研、調查和管理中的先導與保障作用愈顯突出。為適應形勢與任務的需要,1983年8月1日,國家海洋局作出了“關于調整、擴大海洋儀器研究所的方向、任務及更名的決定”,將原海洋儀器研究所改為“國家海洋局海洋技術研究所”(簡稱“海洋技術研究所”)。賦予的主要職責是:面向全國,重點是為國家海洋局履行職能提供技術保障,同時承擔國內海洋觀測技術研究和海洋儀器設備的研制任務,逐步成為國家海洋環境測量技術的行業中心。從此,我單位的建設與發展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這期間,我們積極研發、充分利用先進的數據采集處理、自動控制和系統集成等新技術,承擔并圓滿地完成了“海洋資料浮標、深海測流潛標、海冰航空遙感監測”3項國家“七五”攻關項目。“八五”期間完成了“海冰監測速報”、“擺式波浪發電”等2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同時為國家海洋局的“一網三系統”建設、南極考察等科研業務工作提供了多種先進的儀器設備和技術保障。1988年春,為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和開展國際間海洋合作的需要,我們根據國務院的決定,充分利用已具有的技術優勢,僅用了40個晝夜,就為南沙永暑礁海洋觀測站研制了一套功能齊全、性能可靠的水文氣象自動觀測系統,受到了國家海洋局和海軍的通報表揚。并在此基礎上,為小麥島、呂泗等海洋站研制了多套自動化、智能化的水文氣象觀測系統,初步改變了當時我國海洋臺站觀測方法和儀器設備頗為落后的狀況,大大提高了觀測數據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從而使我中心不僅具備能夠研制單臺(套)海洋儀器設備,而且具備了研發多功能、全自動、智能化、集成化綜合系統的能力,有力地支持了中國海洋環境自動監測網的建設,促進了我國海洋技術的發展,縮小了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
90年代,在國家科技部、國家計委和國家海洋局的重視與支持下,我國的海洋環境監測技術進入了一個快速的發展時期。主要體現在:關系國計民生的中國環境監測系統和一批科技攻關項目得到全面啟動、實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也是我國海洋界的有志之士企盼多年的海洋技術被確認為高技術的屬性,正式列入國家863計劃,并從國家層面上對該領域的發展給予了有力的支持。在國際上,由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倡議建立的全球海洋觀測(GOOS)計劃中,我國為之開展了相關業務,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此間,我中心以其科技和人才優勢,高質量地承擔完成了局重點業務能力建設項目,中國海洋環境監測系統 海洋站和志愿船觀測系統,為我國各海區56個海洋站和30艘志愿船配置了自動觀測系統,于2001年12月通過了國家海洋局的驗收,并進入了業務化運行,其技術水平已達到當時及20世紀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
同時,我們承擔完成了國家“九五”“863”海洋監測技術主題項目5項。其中,以我中心為主承擔完成的上海海洋環境立體監測和信息服務示范系統,是863計劃支持的重大項目(Z40),其技術指標和功能總體上已接近、部分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該專題組被國家科技部評為先進集體。
為強化質量管理和提升我中心產品質量、對外聲譽,在1999年11月,我中心順利通過英國勞氏公司的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為適應國防建設與安全的迫切需要,自2004年5月1日起執行國軍標質量管理體系(GJB9001A-2001),該體系于2005年4月通過了國軍標質量管理體系的軍方審核認定。通過承擔完成重大項目和強化內部質量控制與管理,大大增強了我中心的綜合實力,科技水平和產品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從而使中心成為推進我國海洋監測技術發展領域的主力軍,為將原海洋技術研究所建設成為國家級的海洋技術中心創造了有力的條件。
進入21世紀,我國的海洋事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海洋技術在建設海洋強國、實施海洋開發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趨提升,海洋高新技術的總體實力、水平不但是國家綜合實力、科技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而且是建設海洋強國,提高海洋綜合管理能力,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技術研究所緊緊抓住這個難得的發展機遇,緊緊圍繞國家的需要和我局履行規劃、立法、管理、維權這個中心,勵精圖治,真抓實干,勇于創新,使我中心的建設與發展步入了一個最快、最好的時期。其主要的標志是根據我國海洋事業和國防建設需要以及履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要求以及我們自身已具備的條件和實力,在局黨組和中編辦的關心支持下,于2001年11月經中編辦批準,海洋技術研究所由一個專業性的研究所正式更名為“國家海洋技術中心”,賦予我中心的主要職能是對我國海洋技術實施業務管理,擬訂全國海洋技術發展規劃、計劃和標準及管理規定;為海洋管理、公益服務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支撐;同時承擔我國海洋高新技術的研究;代表國家參加國際交流與合作等。這一定位,為我中心發展注入了強勁的生機與活力。近年來,各項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與進步,主要體現在:一是落實職能取得明顯的成效。改成業務中心后,我們把工作重心定在以科學發展為指導,以技術創新為載體,以落實職能為主線,緊緊圍繞如何提高為實施海洋強國戰略和履行我局職能及國防建設貢獻率這個中心,立課題、謀發展、干實事、做貢獻,從而以扎實的工作、先進的技術、可靠的產品、優質的服務,落實職能,提升地位。經不懈努力,我中心已成為我局及軍方的重要技術支撐單位。在今年1月召開的全國海洋廳局長會上,國家海洋局王曙光局長在講話中明確指出:“為適應我國海洋事業的發展,要盡快建立并完善海洋技術與質量監控標準體系,加快海洋先進儀器設備研制和推廣工作,為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執法監察提供有力的支撐”。這為加快我中心發展,履行好中心職能指明了方向。二是科技水平、綜合實力和社會地位顯著提升。近年來,我們先后承擔國家海洋局和有關部委及軍方重點科研項目150多項;承擔國家“十五”“863”項目30余項,合同額比99年增加了5倍。且產品質量,對外聲譽明顯提高,并已通過了國家計量認證和國軍標認證審核;三是人才戰略得到全面實施。2000年以來,我們通過培養、引進、招聘等形式,新增知名專家、博士等高層次人才60余名。并注重用好現有人才,一批年青有為、德才兼備的人才得以提拔重用。我中心人才結構正朝著年青、合理,高層次、高素質發展。四是能力建設大大增強。近年來我中心共投入近1000萬元,用于專業實驗室建設和環境改造,工作環境、科研條件明顯改善;企盼多年的12000平方米的綜合實驗大樓工程年內竣工;建30000平方米專家公寓計劃正在全面啟動;職工收入也有明顯提高。五是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黨建思想政治工作和先進性教育活動開展的扎實、有效,“積極進取,奮發向上,中心榮我榮,中心衰我恥”的中心文化正在形成。
誠然,我們也清醒看到,在前進的路上,還存有不少的困難與問題,容不得我們半點自喜、懈怠,如不開拓創新,與時俱進,我們就要落伍,就要被淘汰。我們將緊緊抓住海洋事業大發展的機遇期,乘慶祝中心成立40周年的東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高新技術為依托,以質量信譽為生命,以持續創新為動力,朝著創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且具權威性的國家級技術中心的目標而奮發進取,努力拼搏。